2009-02-14

他只是个孩子(关于兰波的一些)

  从很早之前就一直读兰波的诗,既然是诗,在读者云集之处免不了各种评论,对诗意的解析什么的。我想兰波的诗对很多人来说并不是很好理解的吧,至少长腿姐姐就曾郁闷地和我谈及过,还为其翻译问题费了不少心神去琢磨。就那些主观评论者来说,当他们面对兰波抽象的诗境,逻辑关系不明显,难以捉摸的时候,多半会抓住某些字和片语来作文章,凭自己的想象,再套上合理的理论,使他的评论看起来更有建设性,使看者的思维被他的解析套着走,还有独特视角又高深得与兰波的诗意相符的错觉。

  就好比是中国的诗词(我偏好于词),我看这些作品时一般都不会去看诗词后他人写的赏析,在我看来那都仅限于是他人的感性的认知和理性的体会而已,我若着重看了赏析,那想必我的思维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,而我自己真正体会到的东西的反馈就不够自我和完整了。这对我来说是相当糟糕的事情。

  就连学校里学的课标的东西也一样,给学生设下固定答案的文章理解,作者背后表达的思想分析,统统都仅限于统一的固定答案,有时我甚至颇为不解,虽然这些板式的答案看似都很有道理,不容辩驳,但是作者真的是这样想的吗?而我们自己内心第一时间所领悟到的东西又会被这种教学的“标准”所抹杀掉,真是遗憾。一旦这种教育的“标准化思维”长期发展作用于学生的头脑,那么品学中“呆若木鸡的中国学生”就不是那么好修正的了。我不得不承认,在应试教育中,我也是那“呆若木鸡”中的一人。那是自己无视且无心思去改变那些东西的态度所致。而跳出那个学习圈子,自己的思维又是活龙活虎的了。且不管我这些思维是否够珍奇美味,至少它保鲜。

  娘滴,居然扯了这么远!回到兰波的诗来说,兰波的创作都在15岁到19岁之间完成,那时的兰波也还只是一个孩子而已。但他经历了比一般孩子多许多倍的欢乐与苦难。人们通常把对他诗的不解都归咎于“他是个天才”来,这是个很大的误解。这个误解就是“他是个天才,是常人无法理解的,所以我们不懂他诗中的奥秘也是当然的。”

  兰波是一个孩子,孩子的思维不受约束,可以随心把自己意识中的意象取出,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,


  我倒在淤泥里。我在罪恶的空气中把自己晾干。

  我疯狂地开玩笑。春天带给我白痴的狞笑。

  可是近来,当我最后一次“走调”

  我梦想着追逐那古老盛宴的钥匙。


  兰波是一个孩子,孩子对于文字更敏感,文字不是字,而首先是有灵魂的,颜色,自然,生物,皆为孩子眼中鲜活的灵魂体,于是他发明“文字炼金术”还给每个原音上了色。


  A黑,E白,I红,V绿,O蓝。
  A是“苍蝇裹在身上的黑色胸衣”,
  E是“阴暗海湾”,也是一座“山”。


  兰波对世界的疑惑,裹藏着自己苦涩的心。
  或许正是长腿姐姐说的那样,天才的艺术家总是早死的。
  恩,像什么呢,是烟火那般的生命吧。
  我是多么迷恋那样的生命啊。

  再思维高深之人也破解不了孩子通透奇异的心。
  读兰波灵魂诗篇的众人不必妄自菲薄,也别妄自尊大罢。

  兰波他只是个孩子。

3 条评论: